书事忆旧(1/3)
书是文化人的至爱之物,有好书而不得,常常心痒难禁;有好书而失去,恐怕更是心痛万分。最近,终于下决心,花了四位数的人民币,到底将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卷缩印本的《二十四史》,搬回家来。这部堪称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大书,在二十年前为防小将抄家,冠我以封资修罪名,而慌不迭地将收藏的《二十四史》的几种,用小车推出去,当废品论斤卖掉;二十年后,又重新出现在我书房里,而且是全套,内心之激荡起伏,难以言表。
这部史书,简直就是一座宝山,只要走进去,绝不会空手而返。历史,从时间角度看,过去也就过去了,但留下来的教训,即或对我个人而言,也是深刻而恒久的。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每到年底,都要统计他一年购书的花费,用了多少大洋,买了多少书籍,这份账单,就附在当年日记的后边,一目了然。看到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记录下的这一篇篇书账,肃然起敬的同时,也由不得感慨系之。起敬是对于先生的购书之多和读书之广;感慨是对于先生这样舍得投资于书籍消费,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种书账,先生一直记录到离开这个世界为止,不能不令人佩服。
如今的学人、作家,统称之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人,也就是所谓的读书人,能够如鲁迅先生这样购书读书者,大概是不很多的。否则,就不会像我们这一代舞文弄墨的人,经常在文章里出一些纰漏,闹一些笑话,被明白人捉来戏笑侮羞一顿,而面红耳赤,而哑口无言了。谁让我们不好好读书?谁让我们读的书少?谁让我们强不知为已知?这也是活该了。
回想起来,在这一生中,《二十四史》给我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满足,而且还使我明白了历史的中国和现实的中国,恐怕这也是我无论如何要买回这部大书的私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