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知识(命题)划界问题的源流

字体:16+-

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具有区分分析性知识与综合性知识的思想传统。正如古希腊文化是西方各种文化的源头一样,古希腊哲学也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就有区分分析性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的思想端倪。

早在前苏格拉底哲学诸贤中,对这个问题有文献记载的先驱当属琐罗亚斯德,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希腊语:Ζωροστρη,阿维斯陀语:Zaraθutra,约前628年~前551年),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宣称阿胡拉·马兹达是创造一切的神,因此他后来成为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该教延续了2500年,至今仍有信徒。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1]据说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

巴门尼德(Parmenides)也是探索这个问题的重要哲学家之一。巴门尼德首先区分了表象(Perception)和逻格斯(Logos),认为真理是不能通过感觉表象获得,只能通过理解世界之真相来获得。这是因为对事物的感觉或表象(the doxa)是具有欺骗性的。按照巴门尼德的说法,生灭皆是幻相,因为事物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在其毁坏后依然存在。存在者总是存在。要想达到基础的、静态的、永恒实在(aletheia)的知识只能通过推理,不能凭借感性。按照这条思路,巴门尼德确立了获得知识的两种路径:真理之路(The way of truth)和意见之路(the way of appearance/opinion/seeming)。所谓真理之路就是探寻事物本真之路,而事物的本真之路就是通过理性或推理去发现“是就是,不能不是”(that it is ,that it is not )同一原则。所谓意见之路就是洞察生灭之路,特别是考察宇宙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方生方死,变幻无常。

苏格拉底有关知识的思想对西方影响至深。据柏拉图对话记载,当苏格拉底和数学家泰阿泰德讨论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时,苏格拉底不同意泰阿泰德对知识下的三个定义:“知识是得到论证的信念”“知识就是感觉”和“知识是正确的观点”。但苏格拉底的知识观究竟是什么,后人多以为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就是“知其为无知”的求索过程,以实论之,苏格拉底反对习以为常的日常知识(例如流行的正义观),追求一种经过思辨的真知(真正的正义观),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已经对知识进行了区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