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从笛卡尔到康德的判断问题[1]

字体:16+-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引发了一场导致现代科学产生的科学革命,同时也引发了导致现代哲学产生的哲学革命,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Bacon’s Novum Organum )中多次提到哥白尼学说和伽利略学说。[2]

但近代的哲学革命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继承了中世纪的宝贵精神遗产,其中尤以双重真理为著。所谓“双重真理”,也就是认为同一个真理可用双重形式表述,即哲学的理性思辨形式和神学的隐寓象征形式;存在两种并行不悖的真理,即哲学和科学的真理与神学的真理,前者来自经验和科学实验,后者来自神的启示和信仰。伊本·路西德首倡此说,其后本格尔(Sigerus de Brantia)、邓斯·司各脱、奥卡姆以及弗兰西斯·培根等有了同样主张。[3]

虽然有许多最新文献试图论证笛卡尔十分重视经验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但在知识分类的问题上,笛卡尔毕竟是理性主义者,严格说来应该是理性的怀疑论者,但更严格说来笛卡尔是追求知识确定性的理性怀疑论者。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天赋观念”说的提出。在笛卡尔看来:“我们达到事物的真理是通过双重途径的:一是通过经验;二是通过演绎。”[4]基于这种考虑,笛卡尔延续了12世纪出现的所谓的“证明的区分”的思想,进而区别了分析的证明(即从原因进行的证明)和综合的证明,指出前一种证明是先天的,后一种证明是后天的。显然,笛卡尔在这个问题上上承中世纪相关思想,对近代诸多思想家产生了相当影响。

与弗兰西斯·培根相比,洛克继承了经验论传统,但对经验论进行了重要的思想重建,针对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知识论如“天赋观念”论等,提出了“白板说”,认为观念来自后天的经验。借此洛克区分了教益命题(instructive proposition)和无聊命题(trifling proposition)。他认为确实的普遍命题包括教益命题和无聊命题,其中教益命题才是“真正的知识”。他说:“语词的真理又分为两层,它或则是纯粹口头的,琐屑的,或则是实在的,能启发人的。”[5]无聊命题也包括两类:一是表示同一性的那些命题,二是以类作为种的谓词的各种命题,即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的命题,也称“空言命题”。洛克认为无聊命题“虽有确实性,不过那种确实性只是口头的,并不能启发人们”。[6]显然,洛克有关语词分类的思想指向当时的中世纪的神学话语,这对于当时的哲学改革特别是话语转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