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洛克开始了哲学家关注知识理解的先河,那么狄尔泰[1]则奠定了在科学知识的解释与理解之间做出区分的开山之作。狄尔泰在1883年完成的《精神科学导论》[2]使他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神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精神”。而要了解人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各种联系,就得再度体验人的各种生活,只有通过这种“体验”才能达到“理解”。从这个角度出发,狄尔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区分,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explaining),而人文科学则是对个体经验的“理解”(understanding or comprehension)。[3]显然,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导论》中包含两个极其重要的思想:第一,不同意洛克把人类的一切知识及其活动都称之为“理解”,而是主张把人类的知识及其活动区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思想特征是“解释”,而人文科学的特征则是“理解”。第二,把精神科学从自然科学中解放出来,按照狄尔泰本人的说法,该书的任务是:“强调精神科学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从而挑战哲学思想中的自然科学观点的统治地位”(R.A.麦克瑞尔;F.罗迪:《世界哲学》2007年第2期)。
在科学的解释和理解的问题上,李凯尔特可能是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李凯尔特(Rickert.Heinrich,1863~1936)是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后期最主要的代表。主要著作有《先验哲学导论——认识的对象》(Der Gegenstand der Erkenntnis:ein Beitrag zum Problem der philosophischen Transcendenz ,1892)、《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Die Grenzen der naturwissenschaftlichen Begriffsbildung ,1892~1902)、《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Kulturwissenschaft und Naturwissenschaft ,1899)、《历史哲学问题》(“Geschichtsphilosophie” in Die Philosophie im Beginn des zwanzigsten Jahrhunderts,1905)、《人生哲学》(Die Philosophie des Lebens:Darstellung und Kritik der philosophischen Modestrmungen unserer Zeit ,1920)、《哲学体系》(Allgemeine Grundlegung der Philosophie ,1921)、《康德——现代文化哲学家》(Kant als Philosoph der modernen Kultur,1924)、《谓词逻辑和本体论问题》(Die Logik des Prdikats und das Problem der Ontologie ,1930)等。其中《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集中讨论了对科学的解释和理解问题。全书分为十四章,其基本思想如下:1.《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4]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讨论学科的划分问题,具体地说,李凯尔特把科学分成四类:第一种是不涉价值又讲通则的(non-valuing and generalizing),即纯粹的科学,自然科学属之。第二种是不讲价值但讲个别性的(non-valuing and individualizing),强调个别的特殊性,地质学、生物学属之。第三种是涉及人的价值又讲通则的(valuing and generalizing),有发展规律的人文活动,社会学、经济学属之。第四种是有价值问题且有个别性的(valuing and individualizing),即历史。2.从价值哲学出发,李凯尔特认为价值也是历史哲学的基本范畴。历史与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是历史学家挑选材料时的标准。什么是“有意义的”“本质的”和“重要的”?什么是“无意义的”“非本质的材料”?这要看它们与价值有没有联系,以及联系的如何。李凯尔特把这称为“价值联系原则”。不过,他把价值同评价区别开来,认为历史学重视的是价值,而不对历史事件作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价值是就对象本身的性质而言,评价则表现历史的倾向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