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

第四节 “修辞转向”及其“科学大战”

字体:16+-

在科学的解释和理解的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修辞学转向”,例如,Herbert W. Simons早在1990年就发表了《修辞学转向:探索行为中的发明和劝诫》(The Rhetorical Turn:Invention and Persuasion in the Conduct of Inqui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也接触到了科学修辞学问题的大量文献。

如何解释认知,用什么原则解释知识,是哲学的重大使命,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样也是后现代思想密切关注的理论热点。

在爱丁堡学派的布鲁尔提出“对称性原则”之前的思想家,包括古代的和近现代的思想家,在如何解释知识问题上,存在一个漫长的思想传统,即用自然的原因解释知识的成功,用社会原因解释知识的失败。如果我们的认识成功地发现了真理,那是由于我们尊重了自然规律;如果我们的认识误入歧途,那是由于我们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把这种思想传统概括为认识论评价中的“双重标准”: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同类事物。

其中弗兰西斯·培根的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在他看来,真正的科学来自于实验与理性密切结合,“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他们从他们自己把网子造出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他们花园和田野里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真正的哲学工作也正像这样” [1]。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因为没有什么谁像神化错误这样有害;然而要求把自己变成崇拜对象的这种虚荣,正是理智本身的一种病症。在这种虚荣驱使之下,某些近代的人正以极端轻浮的态度拼命追求这种虚荣,甚至竟想根据《创世记》第一章,根据《约伯记》以及《圣经》的其他部分来建立一个自然哲学的体系”。[2]培根还把这些病症归纳为四种假象:第一类叫做族类的假象,第二类叫做洞穴的假象,第三类叫做市场的假象,第四类叫做剧场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