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科学革命思想源远流长,亚里斯多德在其“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等著述中就体现了对前代科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第一次提出了“科学革命”范畴,伽利略的《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1615)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1640)都把科学理解为思想过程。惠威尔在他的科学史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归纳科学的哲学》中,把科学进化类比为支流汇集成江河,科学是通过将过去的成果逐渐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进化的。但P.迪昂(Pierre Duhem)的《拯救现象:从柏拉图到伽利略的物理理论观念评论》(To Save the Phenomena,An Essay on the Idea of Physical Theory from Plato to Galileo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OCLC 681213472)拒绝承认有什么科学革命,认为中世纪也有重要的科学活动。这种思考也影响了维也纳学派,卡尔纳普科学发展被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套箱”——随着科学的发展,新的理论总像一个大的套箱一样把原有的理论装入其中。内格尔和劳丹等人提出了归化或吸收的科学发展模式,后继理论总是可以归化或吸收先前理论。但波普尔把科学的发展理解为“提出问题→试探性理论→消除错误→发现新的问题……”不断革命的循环过程。
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962年,库恩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人们往往认为这部著述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科学哲学的致命一击,其实,这个只有几万字的小册子恰恰是由维也纳学派主持的“统一科学国际百科全书”编委会编辑出版的,该书就发表在《统一科学的基础》系列丛书的第二卷第二号(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2)。
T.库恩是在科学史的研究中发现,与传统科学观不同,特别是与逻辑经验主义科学观不同的是,科学的发展不是“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而是各种不同的科学“规范”通过相互竞争而进化的历史过程。在库恩看来,所谓科学并非一个走向真理的线性过程,“大多数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都是通过许多不同自然观之间不断的相互竞争而表现出自己的特征来,其中每一种自然观都是片面地按照科学观察和方法的要求而得出来的,但又大体上都同这种要求没有矛盾。各个学派之间的不同,不在于各派的方法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们都曾经是‘科学的’,而在于,如我们后文要说的,它们看待世界和运用科学的不同方式之间的不可比性。观察和经验可以而且必须严格限制科学信念所容许的范围,否则就没有科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