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从实在论到科学实在论

字体:16+-

在实在与建构及其关系问题上,实在论一直是关注该问题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但实在论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思想嬗变过程,而且其思想断裂竟判若两家,从而使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实在问题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家在讨论观念是否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的问题而提出来了。柏拉图认为观念只存在于人的理念世界之中,在真实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而亚里斯多德否定其师柏拉图提出的真知只存在于观念世界的说法,主张知识可经由感官经验而得自于现象世界。主张自然世界的事实就是真实的、事物变化之原理,经由对自然的观察与判断,就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由来是与环境的互动而得到。

在中世纪哲学思想中,思想家们在讨论“共相”或“普遍性”等范畴是否具有客观性等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哲学立场,是认为“共相”也具有客观的甚至是独立的存在意义的。[1]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这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瑟林、P.阿贝拉尔、R.培根、J.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等。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香浦的威廉、托马斯·阿奎那等。[2]

在近代思想体系中,从自然界的实在来论证实在论的思想家不在少数,其中既有理性主义者,也有经验主义者。笛卡尔就从“我思”的角度推论出外在世界的客观性范畴;而经验论如洛克和休谟等人则从感知的维度论证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启蒙主义者大多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都坚信世界的客观性;从康德至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则试图从理性的维度来论证世界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