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从经验论到社会经验主义

字体:16+-

在实在与建构及其问题上,经验主义无疑是一条重要的思路,但同实在论一样,经验主义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早期的经验论主要强调经验特别是人的感性认知对真理性知识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对感性认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造成了经验主义的多重取向。[1]

尽管维也纳学派内部在某些思想上并不统一,但其大部分成员依然坚持从语言及其逻辑分析的角度去理解实在及其建构。1932年卡尔纳普指出:“现代逻辑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有可能对形而上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问题提出新的、更明确的回答。应用逻辑或认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澄清科学陈述的认识内容,从而澄清这些陈述中的词语的意义,借助于逻辑分析,得到正反两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在经验科学领域里作出的,澄清了各门科学的各种概念,明确了各种概念之间的形式逻辑联系和认识论联系。在形而上学领域里,包括全部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反面结论:这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陈述全都是无意义的。”[2]其实,在实在观问题上,石里克、卡尔纳普、纽拉特等人并不一致。石里克更接近于传统经验论的思想路数,卡尔纳普坚持物理主义的分析立场,而纽拉特则强调一种整体论的语言观。[3]

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主义是逻辑经验主义解答实在与建构及其关系问题的新尝试。其实弗拉森的意图很简单:一般的经验主义往往把某种稳定的“经验”当作思想的原点,但弗拉森则认为,真正的科学“经验”是理论模型的工具,因而是可以修改的。“我使用‘建构的’这个修饰词来表明我的经验论的特点。按照建构论的经验论,科学活动是建构的而非发现的,科学活动就是建构能够与经验相符合的理论模型,而不是关于不可见之存在的真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