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将面临何种挑战?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将以何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正是理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不难发现,在新时期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活本身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不光新的事物层出不穷,而且新的观念也日新月异。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处于深刻的嬗变过程中。原来置身于边缘状态的诸多观念,如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和选择性逐渐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而原来置身于核心地位的诸多观念,如单一性、共同性、集体性和指令性正在渐渐地失去其约束力。这表明,传统的意识形态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要不脱离实际生活的变化,就应该做出相应的调适,以便更有效地在新时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应该具有宽容性。我们这里所说的“宽容性”也就是指意识形态对日常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理想上存在的多样性的认可。如果说,传统意识形态在思想方法上坚持自己的“单一性”,并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一切“多样性”的话,那么,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再固守这样的“单一性”显然不行了。尽管意识形态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都起着重点导向的作用,但这种重点导向却应该以对多样性的认可,而不是对它的排斥作为自己的前提。实际上,每一个不存偏见的人都会发现,多样性正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之所在。当人们跨入服装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种款式的服装?当人们走进水果店的时候,难道希望里面只有一个品种的水果?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千姿态百态的,至于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就更不用说了。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就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呢?”[2]新时期的意识形态需要的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式的宽容心态。也就是说,它必须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对新时期的思想做出合理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