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来临了。乍看起来,在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里,传统的春节的观念正在淡化,而像圣诞节这样的西方的节日,似乎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从商场里的圣诞礼品、酒店里的圣诞老人到家庭里的圣诞树,都表明了这一西方的传统节日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影响的升温。尽管如此,从酒店里的年夜饭已经早早地被预订、从人们在商场里精心地挑选过年的礼品、从打工仔们兴冲冲地回家过节等现象可以看出,春节仍然是当代中国人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大事,而且它的重要性甚至已经在无意识的心理层面上被人们所普遍地认同。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的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一个象征着国家祥和、家庭团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不管是生活宽裕的富豪,还是经济状况拮据的贫民;不管是本地的居民,还是外来的民工;不管是旅居上海的外籍专家,还是正在这里观光的外地游客;不管是在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健康的劳动者,还是盘桓在医院里的病人,都会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充满亲情和欢乐气氛的节日。
当然,谁都不会否认,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社会转型中制度的缺失、个人在天赋、健康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上的差异,造成了贫富之间差异的加剧。在春节期间,在家人和朋友的团聚中,人们总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触及这个话题。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对这种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鸵鸟政策”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反而在于,人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笔者认为,看待这种现象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视角。
一是个人的视角。众所周知,在打开国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由于人们习惯把自己的生活情况与发达国家的居民或自己周围的富豪的生活情况比较,看到差距很大,于是在心理上变得很浮躁,不少人甚至梦想着一夜暴富,以致不惜铤而走险,身陷囹圄。其实,这里的关键是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如何进行合理的比较。笔者认为,合理的比较应该包含着两个不同的侧面:一是在辛勤劳动和做出努力方面,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会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促使自己振奋起来,比以前做得更好。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劳动致富的道路;二是在生活、消费和享受方面,与比自己更差的人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的实际情况还不算太坏。这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自己在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在这次亚洲的强震和海啸中,有10多万人在片刻之际被夺去了生命。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说过一句十分感人的话:“与这些遇难者比较,我能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当然,在生活、消费和享受方面与更差的人比较,并不等于倡导鲁迅先生曾经批评过的“阿Q精神”,相反,它是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总之,从个人的视角出发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贫富差异的现象,一定要把上面说的两个方面的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与浮躁的心态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