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人才的“硬引进”与“软引进”[1]

字体:16+-

在市场经济生活的背景下,人才引进,无论对人才离开的单位来说,还是对人才进入的单位来说,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弄得不好,不但人才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也会造成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我们看来,人们对人才引进问题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区。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引进的观念,才有可能走出这样的误区,不仅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好的发挥,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从而出现“三赢”,即人才引进方、输出方和人才本身皆大欢喜的局面。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以往人才引进观念上存在的弊端和我们提出的新的人才引进观念的意义,这里创制了两个新概念——“人才的硬引进”和“人才的软引进”,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的分析,我们将倡导一种更为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引进模式。

“人才的硬引进”

何谓“人才的硬引进”?所谓“人才的硬引进”,就是用优惠的,甚至最优惠的条件(如高级住宅、高额课题经费和实验室等),把某人从他所在的单位“挖”过来,为了使他安心于新单位的工作,也把他的家属、小孩一起“挖”过来,并为家属安排好工作,为小孩落实好学校。对于这个被引进者来说,他的流动仿佛是太阳系的运动;对于接受单位来说,每个这样的人才的引进都称得上是花费巨大的系统工程;而对于人才被“挖”走的单位来说,不但对人才的离去表示无奈,也对“挖”人单位暗度陈仓的做法感到恼怒。我们不妨把这种不惜工本地把人才、家属和子女一起搬迁过来的引进模式称作“人才的硬引进”。

显然,“人才的硬引进”有其合理的因素,尤其是当被引进的人才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当他心情愉快地在新单位工作,并接连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的时候,人才引进单位的收获无疑是巨大的。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人才引进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是引进单位可能“看走了眼”,缺乏对被引进人才的真实水平的了解。换言之,一旦引进了名不副实的所谓“人才”,引进单位也只能“打落牙齿吞进肚里”,更不要说资源上的浪费了;二是被引进的人才与引进单位原有的人才之间常常会出现摩擦。后者会像希腊神话中的“百眼巨人”一样盯着前者,如果前者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成绩,这种摩擦就可能升格为紧张关系。当然,前者也可能做出一定的成绩,但如果他的性格不善于与新单位的同事相处,类似的紧张关系也会出现。于是,人才极有可能再来一次“乾坤大挪移”,跳槽到别的单位去。这样一来,原来的引进单位也就等于“吃了空心汤团”,成了人才流动中的一块跳板。三是“人才的硬引进”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巨额费用的支出作为前提的,而任何一个单位可以用于人才引进方面的费用都是有限的,十分宝贵的。也就是说,任何人才引进方面的疏忽或失误,都会给引进单位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