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媒体批评何以自律[1]

字体:16+-

近年来,媒体的批评变得越来越热闹了,尤其是对受众比较关心的那些文化现象,不同的媒体往往做出迥然各异的解释和评价。这应该说是好的现象,因为有差异存在,才会有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有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才会有思想的活跃、碰撞和创新。

然而,平心而论,在很多场合下,媒体的批评给受众留下了浮躁、喧嚣和单纯炒作的印象。比如,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开演以来,几乎成了各种媒体轮番“轰炸”的目标。赞扬它的媒体把它看作国产片发展中的里程碑,而否定它的媒体则把它理解为张艺谋艺术生涯中的滑铁卢。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能否认,影片《英雄》自身存在着一些引起争论的因素,然而,有些媒体的批评是否在这里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兴风作浪的作用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媒体的批评显得有点“匪气”或“霸气”,特别是在一些小报上,经常出现“审判某某某”“某某某出局”这样的文章标题,这类文章甚至在内容上也随意地对被批评的对象使用“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这样的大字眼。当然,只要名实相副,这样的大字眼完全是可以用的,但如果名过于实,或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任意下判断,或随意地侵犯对象的隐私,进行人身攻击等,那就显出“霸气”来了。

其实,这种“霸气”在媒体批评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我们早已指出,近年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负面的因素也竭力利用社会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备,乘虚而起。这种“霸气”在社会生活中的蔓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在一些餐饮街的鳞次栉比的饭店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店名——“皇后”“帝王阁”“王中王”“王上王”,有的甚至干脆采用“南霸天”这样的店名;在商品的商标中,也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名字——“厨帝”“凉霸”“小霸王”“超霸”;在有些地区,也经常可以见到“车匪”“路霸”“菜霸”“鱼霸”“乞霸”(乞丐帮的头领)“厕霸”等;甚至在学术界也存在着某些“学霸”,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垄断学术资料、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估等资源。显而易见,这种“霸气”也渐渐地渗进媒体的批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