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上海的城市建筑将以何种风貌和形象展现于国际观光者的眼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按照笔者的看法,一个城市的建筑形象是与它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的定位联系在一起的。
众所周知,上海的发展方向是国际大都市。作为未来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建筑形象既应体现出一般国际大都市的共性,也应体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要言之,应该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就共性而言,大面积的广场和绿地、巨大的购物商场、熙熙攘攘的步行街、耸立的电视塔、雄伟的桥梁、比肩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高架公路、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藏品丰富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气势恢宏的艺术场馆、寓意深刻的雕塑群像等。为了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便利、舒适、温馨,而不失高雅的情趣和品位,这些标准化的建筑恐怕都是不可或缺的。就特色而言,上海的建筑应该有可供识别的标志,犹如大本钟(俗称大笨钟)于从伦敦、歌剧院之于悉尼、埃菲尔铁塔之于巴黎、希尔斯大厦之于芝加哥、自由女神像之于纽约、华盛顿纪念塔之于华盛顿特区等。此其一。
上海的建筑形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应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上海建城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应该具有负载历史传承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体。像豫园、外滩、淮海路、玉佛寺、龙华寺、人民广场这样的建筑群落和街道广场,与老歌剧院之于法兰克福、凯旋门之于巴黎、古竞技场之于罗马等比较起来,似乎还缺乏应有的历史重量;另一方面,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思潮已经席卷全世界的情形下,作为未来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也应该拥有自己负载最前沿的艺术思想和构思的建筑群体,从而挑战国际观光者的想象力,使他们除了惊叹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