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笔者赴外地去参加一个学术活动,邀请单位安排与会者去参观“**”中留下的一处遗址。在观看图片展时,一位同去的人文学科的女研究生,指着华国锋的彩色照片,充满好奇地问我:“他是谁?”我虽然尽我所能地回答了她的问题,但那件事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赶不走,也抹不掉。
使我感到震惊的是,从“**”结束到现在,不过二十多年,不少青年人就已经把那段往事遗忘了,甚至连当时叱咤风云的华国锋是什么人也搞不清楚了。平心而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强烈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就是一个明证。然而,在今天,为什么青年人的历史意识竟变得如此之淡薄?他们不但对古代历史缺乏应有的了解,甚至对刚刚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缺乏足够的知识。这种历史意识空前淡漠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中学里的历史教育。实际上,在青少年的历史意识的确立和历史知识的积累上,中学里的历史课起着奠基性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我有意识地调查和询问了一些中学生,终于找到了谜底。众所周知,大约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学里的历史考试也像英文考试一样,普遍地采取了托福试题的方式。毋庸讳言,这种高度形式化的考试方式十分有利于老师确定标准答案和快速地批阅试卷,但采用这种方式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高昂的,因为它把充满情趣和智慧的历史教育变为枯燥无味的“记忆测试”,没有为培植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激励学生的自由思考留下任何空间。于是,在占支配地位的应试教育的话语框架中,学生“学历史”的热情和兴趣**然无存了,剩下来的、唯一能引起兴趣的事情是:在历史考试中如何获得高分。也就是说,“学历史”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学考历史”。所谓“学考历史”,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历史考试。考试就是一切,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