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重要的论述为我们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关于“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见解启发我们,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发展理论,其内部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论端点,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反思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张力,以便做到统筹兼顾。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地探索蕴含在科学发展观内部的这些重要张力。
“科学”概念中的内在张力
众所周知,英语中的science和法语中的science(拼写与英文一致,但读音不同)通常用来指称自然科学,但在德语中,Wissenschaft这个概念不但涵盖自然科学,而且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康德的一些大哲学家,如黑格尔、胡塞尔等,都喜欢把自己的哲学称作Wissenschaft。显然,当代中国人使用的“科学”概念主要是从上面列举的三个西文名词中翻译过来的。现在的问题是,当代中国人使用“科学”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当他们把“科学”作为“发展观”的修饰词时,他们究竟是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习惯,还是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来理解“科学”概念的确切含义的?换言之,他们理解的“科学”究竟是science,还是Wissenschaft?
如果我们运用现象学的显现的方式对诸多社会现象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在当代中国人思维的自然倾向上,他们通常是从science,即自然科学的含义上,而不是从Wissenschaft的含义上,来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的。当代中国人谈论“科学性”“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话题时,他们言说的“科学”无疑是自然科学的代名词;而当今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只在理工科专业中设定院士的做法,实际上隐含着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资质”的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