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全球化问题的哲学反思[1]

字体:16+-

近年来,“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不但成功地融入日常生活,成了日常语言中的口头禅;而且也迅速地占领了诸多学术领域,仿佛成了衡量一个学者是否具有前沿意识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以“全球化”作为主题的论著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我们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即语言真是世界的主宰!然而,当我们认真地审读相关的论著的时候,却不无遗憾地发现,关于“全球化”这一概念,人们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论断,从而也无法使我们的认识向前推进一步。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含义和谈论角度的反思,获得一种真正的、批判性的识见。

主动与受动

众所周知,“全球化”这个概念,特别是蕴含在这个概念中的“化”字表明,它指称的是某一主体或某些主体的行为或活动。也就是说,“全球化”作为一种行为或活动,是与行为或活动的主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有趣的是,人们在探讨“全球化”的论著中,却常常把它理解为一种无主体的行为或活动。一旦进入这样的理解方式,即把“全球化”与推进“全球化”的主体分离开来,从而使“全球化”成为从天而降的东西,也就等于封闭了对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见解的全部路径。

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把“全球化”和积极推进“全球化”的主体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那么,究竟谁是积极地推进“全球化”的主体呢?换言之,究竟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呢?观察和研究表明,是西方发达国家,而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会成为“全球化”历史进程的积极推进者呢?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获益。除了这个根本性的原因以外,还因为它们拥有推进“全球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本方面的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主动状态相对的是受动状态,而受动者则是那些不得不接受“全球化”理念和行为结果的发展中国家或在发展中相对滞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