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随感录

现代化的文化内涵[1]

字体:16+-

人们习惯以就事论事的方式来探讨现代化的问题,这反而容易使他们与他们正在追求的真理失之交臂。事实上,人们正在从事的现代化事业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的维度,特别是文化的维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当我们把现代化建设同时理解为一种文化建设时,亦即只有当我们深入地反思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时,蕴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质性的东西才会向我们显示出来。

全面认识现代化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常常因为人们对它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文化争论便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按照我们的看法,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一个是“广义文化”的概念,即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一切都属于“广义文化”概念的范围之内。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器物层面,如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产品、工具等;二是制度层面,即人类社会制定的各种制度,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三是观念层面,如社会心理、各种意识形式、价值观念等。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不妨把广义“文化”概念中的器物、制度和观念层面分别称作“文化1”“文化2”和“文化3”。另一个是“狭义文化”概念。实际上,“狭义文化”概念也就是“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第三个层面,即观念层面。

回顾一下中国的近、现代史,就会发现,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主要是从器物革新,即“文化1”的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而中国在“甲午海战”中的惨败表明,“洋务派”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又是何等肤浅、何等片面。后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要是从制度革新,即“文化2”的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然而,在清王朝被推翻后,议会的贿选、军阀的混战、袁世凯和张勋复辟等现象的出现表明,光注意“文化2”的更新也是不够的,因为制度也是人建立起来的,只有人的观念普遍地改变了,新制度才能获得稳固的基础和长足的发展。“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则主要是从观念革新,即“文化3”的层面上来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这一历史过程表明,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人一直没有时间对现代化的全幅文化的内容做出从容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