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研究的角度看,“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人类在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创造的诸多理念之一,在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这个理念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深入的哲学思考总是把我们的思维带到下面这种有趣的现象上去:人们习惯在不同的历史年代或文化背景下使用同一个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却不由自主地赋予这一术语以不同的含义,而在这样做的时候又没有充分意识到澄清不同的含义的必要性,从而使沟通的失败变得不可避免。要从这种沟通的误区中走出来,对同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的含义的澄明就成了前提性的工作。我们在这篇论文中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中国现代化的理念做一个批评性的反思,力图通过对这一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内涵上的差异性,即历史性的揭示,在世纪之交重塑现代化的理念,以便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关于中国现代化反思的二次**
关于中国现代化理念发展史的探讨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广义的探讨,这种探讨能够把中国现代化理念的缘起一直追溯到洋务运动,甚至更早的时期。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还没有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二是狭义的探讨,这种探讨以“现代化”这一术语的出现作为中国现代化理念缘起的标志。本文立足于狭义的探讨,试图通过现代化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含义上的差异,来阐明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的嬗变。
在理论界,人们一般认为,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是在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西方学者率先提出来的。后来这个概念才在中国思想界风行起来。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实际上中国现代化运动从自己的实践中提出现代化的概念和观点,早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约20年。”[2]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在20世纪20年代,有的学者已开始使用“现代化”这个术语,而这一术语在报刊上的普遍使用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说,当代中国人对现代化理念的反思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毋庸讳言,这种反思并不是一直延续的,而是时断时续的,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大致可以说出现了二次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