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初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个问题也是对“**”经验教训的一个总结。然而,在20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要重提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在理论上还远未得到澄清,而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也常常被误解为“斗争哲学”和“整人理论”的同名词,甚至被用来为一些非人道的现象辩护。这些情况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并给出新的说明。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澄清,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以下三方面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而引起的。
“两个马克思”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2年问世后,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两个马克思”(即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学说也应运而生,不胫而走。朗兹胡特、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等西方学者把以《手稿》为代表的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把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并把两者尖锐地对立起来,甚至提出了“回到青年马克思去”的口号。与此相反,阿尔都塞等西方学者则对青年马克思《手稿》中的主题——人道主义与异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认为青年马克思并没有摆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因而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内。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理论,这一理论作为“科学”与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判然有别。按照阿尔都塞的看法,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的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