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会怀疑,马克思哲学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换言之,人文关怀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我们这里涉及的人文关怀概念的主要含义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却被严严实实地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歪曲。今天,重新肯定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恢复其本真的理论形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处于遮蔽状态的人文关怀的维度
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我们认为,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理解模式而被遮蔽起来的。
第一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为“工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建设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它又坚持以下两点。
其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因而蕴含在这个目标中的人文关怀在眼前完全可以被搁置起来,不必深入地在理论上加以探究或在实践中加以贯彻。
其二,这个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在阶级斗争中,马克思学说的追随者有感于阶级斗争的严酷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或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
随着这种“工具”意识的不断增强,手段和目的的位置被颠倒过来了。一方面,手段成了目的,即阶级斗争被置于最高的位置上,成了人们为之而奋斗的最根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原来的目的,即人的自由和解放却倒过来被下降为手段。如果人们偶尔提到这方面的话题,那也只是为了唤起他们在阶级斗争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人们甚至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以至于问题完全走向反面,即谁只要一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仿佛马克思哲学只是一种冷冰冰的理论,它与任何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都截然对立,不可同日而语。显而易见,这种理解模式不仅遮蔽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而且把这一维度与马克思哲学尖锐地对立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