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种用于解释儿童游戏的三种水平的理论是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同化和顺应理论。同化(Assimilation)这一过程包含对新信息的吸收,而顺应(Accommodation)这一过程则包含对自己思维的改造。但人类获得新经验和摄入新信息时,这两个过程同时发生。顺应为人类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机(Labinowicz,1980)。在混乱失控和简单重复的游戏中,儿童的同化模式超过了顺应模式。他们不会运用自己的智力去改变思维或者尝试新的经验。因此,儿童较难摄入新的信息并且在游戏中运用它们。最终,儿童会产生挫败感,并且因此出现错误行为。
要想让儿童以有益的方式进行游戏,必须让他们经历更多的顺应过程,运用自己的游戏经验去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思维。例如,当儿童将教师给他们读过的图书中的故事线索整合到角色游戏情境中,并且演绎出来时,他们通常会在某种程度上改编故事情节以及将不同故事中的角色混合起来。这就是他们的顺应过程——将来源于故事的新信息整合进来,并且在表演时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们在积木区搭建斜坡并预测哪辆汽车能走得更远时,会运用从科学活动中学会的词汇,这也是一种顺应过程。
当一名儿童停下来思考该如何让一个摇摆的建筑站稳或者如何让水车转得更快时,这明显也是顺应。当儿童在游戏中使用符号——例如,用一块圆柱体积木代表喝水的水杯或者用一辆婴儿车代表除草机时,也就是在使用抽象思维去达成自己的游戏目标。“游戏因此变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儿童用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现实,将自己的社会经验整合进去,释放自己的愉快情绪,并且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Labinowicz 1980,68)对教师而言,观察幼儿的行为以及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在游戏时进行更为复杂的运用新信息的活动,即顺应活动,而非同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