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国学前教育史

二、中古时期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

字体:16+-

(一)性恶论的儿童观及畏神禁欲的教育

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并控制了精神、思想、文化的情况下,也必然获得了教育的垄断权,基督教会将奥古斯丁提倡及系统化的性恶论的儿童观大加渲染,进一步强化,并据此在幼儿及儿童教育中大力推行畏神禁欲的教育。鼓吹由于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经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制儿童嬉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采取严厉措施来制止这类表现。在教会学校中,宗教居于所有学科的“王冠”地位;儿童从小要盲信、盲从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不允许有任何自主性及独立意识的流露。以性恶论及禁欲主义作依据,教会要求摧残肉体以使灵魂得救,声称“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1]故教育中体罚盛行,且完全取消了体育。教会对多神教徒所创造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崇尚和谐发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敌视态度。

(二)预成论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的成人化

中世纪前期,欧洲在基督教宗教蒙昧主义的统治下,自然科学的发展长期停滞,教育理论亦徘徊不前,幼儿教育的研究更是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在此状况下,一种沿袭自古代的、人们称之为“预成论”(predetermination theory)的儿童观,与上述教会所宣传的性恶论的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有的学者提出:“胚胎学的预成论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而且在以后的若干年代中一直支配着科学思想。”[2]预成论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儿童(或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仅是身体大小及知识多少的不同而已。故在社会上,儿童被看成小大人,一旦他们能行走和说话,就可加入成人社会,玩同样的游戏,穿同样的服饰,要求有与成人同样的行为举止。总之,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欧洲14世纪以前的绘画,总是不变地以成年人的身体比例和面部特点来画儿童的肖像。显然,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尤其是后者)特点上的质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