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将幼稚园改为幼儿园,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我国全面向苏联学习,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开始全面学习和引入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确立了学前教学论体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课程重新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国家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前教育课程
这一时期,主要向苏联学习,确定了学前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1951年,中央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列出了体、智、德、美四方面的培养目标。
(1)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注意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
(2)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于环境的认识,以发展幼儿的智力。
(3)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守纪律、有礼貌等优良品质和习惯。
(4)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3]
在具体内容方面,暂定了如下六大类教养活动项目。
(1)体育,包括日常生活、卫生习惯、体操、游戏、舞蹈和律动等。
(2)语言,包括谈话、讲述故事、歌谣、谜语。
(3)认识环境,包括日常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4)图画、手工,包括图画、纸工、泥工、其他材料作业等。
(5)音乐,包括唱歌、表情唱歌、听音乐、乐器表演。
(6)计算,包括认识数目、心算、度量。[4]
在课程的实施上,对西方的“自由教育”和“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批判,对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批判,拟定了如下教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