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因素主要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文主义。汉斯指出,人文主义是指对教育问题的人性的(human)和人道的(humane)观点。人性是指人的特点和兴趣不应受到禁欲主义思想和对世界进行狭隘教义解释的宗教所压制;人道是指儿童及其逐渐成熟的思想不应受到残酷的学校纪律和严厉的教学方式所压制。[37]人文主义教育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构想,经马克思和恩格斯得以完善。汉斯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即“国家垄断,世俗化,将生产劳动作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身体和军事训练,由党的青年组织在校内外灌输政治思想,以及强调科学学科”[38]。汉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存在弊端,即它阻塞了个人形成独立见解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贡献,例如,成功地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和提高了原始部落的文化水平等。
第三,民族主义。汉斯指出“民族主义是基于对事实有意误传所做的宣传而产生的运动”[39]。在此基础上,汉斯分析了民族主义的三个来源,即费希特、马兹尼和斯拉夫国家的民族主义。其中,费希特和马兹尼的民族主义观点后来分别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歪曲了,对社会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民主主义。汉斯对英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宣扬的民主主义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些国家没有真正做到教育机会均等。汉斯提出,“对这一问题也许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国家的普遍解决方法”[40]。在汉斯看来,所谓机会均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意识的自由。一般而言,人民有权捍卫自己的自由,并抵抗任何反民主的做法,但问题在于国家是否有权对新一代灌输某一种特殊思想,科学家阐述思想是否要先服从于政府。经过比较,汉斯发现,英语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它们反对政治观点影响科研。此外,汉斯还分析了教育结构和女子教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