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比较教育学

第一节 芬兰学前教育的背景与发展

字体:16+-

1917年成立的芬兰共和国,历史并不悠久。不过,儿童公共教育、儿童福利的思想与实践却存在良久。分析芬兰学前教育的发展史,有利于我们清楚、全面地认识芬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状貌。我们将芬兰学前教育的发展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民间探索阶段:1916年以前

芬兰的学前教育发展史可追溯至19世纪。当时,芬兰公共教育的缔造者,“综合教育之父”凯格纽斯(Uno Cygnaeus)对福禄培尔的教育理念相当推崇。19世纪中叶,凯格纽斯造访了德国。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征服了他,归国后,凯格纽斯马上付诸行动,并于1863年创办了两所机构:一所面向4岁儿童开办的托儿所;另一所是面向4~10岁儿童开办的幼儿园。尽管这两所机构还称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但是学前教育的思想已在芬兰大地上萌发了。

凯格纽斯逝世于1888年,然而,他的教育理念依旧生生不息。罗斯曼(Hanna Rothman)、阿兰达(Elisabeth Alander),这两位女性紧紧追随着凯格纽斯的脚步,行走在儿童保育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道路上。她们对芬兰学前教育模式所做的尝试影响至今。同年,芬兰历史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幼儿园在赫尔辛基落成。这标志着芬兰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第一个能够提供幼儿日托的国家。1916年,政府第一次对幼儿园拨发了财政补贴。

二、政府探索阶段:1917—1997年

1917年,芬兰共和国成立,尽管社会各个方面亟待发展,但是芬兰政府却果断选择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相关部门通过财政补贴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1916年下拨的幼儿园财政补贴被正式确立为每年的固定专款。1919年,芬兰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幼儿园建成。1927年,芬兰政府通过了一项幼儿园接受补贴的法案,政府开始为幼儿园承担全部责任。就在同一时期,“日托中心”取代了幼儿园。这一名称的转变,意在指明日托中心是支持家庭养育工作、服务所有儿童的场所,而不再是儿童保护和贫困儿童的代名词。1936年颁布的《儿童福利法》成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托儿所和幼儿园工作的指南针,一直到1973年芬兰政府颁布《儿童日托法》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