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有着自身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那么儿童是如何学习的呢?对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
我们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
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个池塘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池塘,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回到池塘后,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它首先介绍的是牛: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
图1-2 小鱼头脑中的牛
鱼边听边想象牛的样子,但它想象得仍然和鱼的模样相像:一个大大的鱼身子,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还有大大的**,嘴里吃着青草……如图1-2。
图1-3 小鱼头脑中的鸟
青蛙又向小鱼介绍了鸟:它的身体比较瘦小,有彩色的翅膀,两条纤细的腿,会在天空飞。鱼边听边想象鸟的样子,但它想象得仍然和鱼差不多。如图1-3所示。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启示:
1.儿童的学习要建立在自己的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小鱼头脑中的牛和鸟的形象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见过牛和鸟,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牛的一些形象描述之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和“鱼鸟”的形象。
实际上,儿童的学习也要建立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提升经验。没有经验的基础,儿童很难完成建构。借用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儿童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因而儿童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班幼儿的已有经验,选取那些他们熟悉的、围绕他们已有经验的课程内容。对于农村幼儿来说,他们所熟悉的课程内容有各种粮食、植物、小动物、沙、泥、天气。比如,教师可以让儿童利用土豆进行作画——“土豆大变脸”;还可以把土豆放在教室里,让儿童观察,见证土豆发芽的过程,讨论土豆发芽是否能吃,还可以让儿童把土豆发芽的过程用自制图画书的形式记录下来。再如,教师可以把泥作为课程内容,让儿童探究泥的特性,制作泥雕、摔泥巴等。这些课程内容是与儿童平时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是接近儿童的,是儿童容易理解、容易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