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法是最古老而且最常用的一种获取资料的方法。这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或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有目的的谈话,直接收集材料的一种研究手段。通常用于研究儿童的个性,探索其行为表现的根源,了解家庭情况,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教养方式等。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工作经验,以及对幼教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例如,在对“贫困地区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学前儿童发展项目”的效果作调研时,研究者设计了对村长的访谈提纲,如:“你们村的群众对这个项目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实施该项目后,村里老百姓在文明程度、支持教育、对子女关心程度及教育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变化?”“你认为今后在你村继续发展学前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对于年龄较小、缺乏书面语言能力的调查对象,谈话法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5岁儿童做了这样一道题:15-8=13,仅从字面上,无法知道这是怎样做出的,把孩子找来问了,才知道其思维过程,原来孩子认为:5比8小,没法减,用8减去5,再加上10,就得13。
(一)谈话法问题设计的类型
运用谈话法也需要预先编制设计问题。其问题的设计与问卷法类似,也存在三种类型。
1.结构式谈话
结构式谈话也称标准式谈话。研究者事先拟好谈话的题目、提问的顺序及问题,谈话时,严格按预先拟订的计划和遵循统一的标准进行,具有正式访问的形式。
这种调查可以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所需材料,但比较刻板,被访者常常会感到被动、勉强,有时不大愿意说心里话。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不容易沟通,常常机械地一问一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材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