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父母或其他抚育者)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婴儿对其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如哭、笑、视觉朝向、身体接触、依附和追随等。依恋是人类最初始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
依恋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积极过程,在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上,婴儿也在积极地影响着母亲或其他依恋对象。婴儿从出生后的第一天起,就会对别人发生反应。2~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人微笑,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微笑。这种微笑的行为常常是父母注意到的婴儿的第一个明显的社会性反应。如当母亲抱起婴儿时,婴儿就停止啼哭,对母亲发出更多的微笑,对母亲咿咿呀呀等,这都会强化母亲对婴儿的感情。这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使得婴儿最愿意与母亲在一起。当婴儿遇到困难、感到害怕时,便寻找母亲,表现出一系列的依恋行为。
依恋是成人与幼儿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亦是幼儿早期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依恋的发展
依恋关系是幼儿出生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依恋的发展依据鲍尔比(Bowlby,1979)的研究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前依恋阶段(从出生到6周)、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周到6~8个月)、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到18个月)和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到2岁以后)。在前依恋阶段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即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在依恋形成阶段婴儿对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产生依恋,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时就很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这时婴儿往往采用哭闹、跟随等方式不让母亲离开。在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幼儿约2岁的时候,由于言语和表征能力的迅速发展使他开始理解母亲离开的原因,幼儿的自我中心减少。亲子之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关系,幼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这样分离焦虑便降低了。总之,这时的幼儿会同父母协商,向成人提出要求,亲子之间的合作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