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和言语解释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知活动。思维的产生、发展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完全形成,其认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思维发展的影响还会渗透到其情感、社会性及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工具,使自己的体力、视力、听力甚至奔跑、飞翔能力等得到扩展,使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超出了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人类因此被称为“万物之灵”。3岁的幼儿已经会运用思维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了,无论是在游戏活动中对玩具的使用还是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符号的操作,幼儿都逐步地运用思维解决遇到的问题。
2.思维的基本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医生给病人量体温、号脉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汽车修理工通过听汽车发出的声音来推断汽车出故障的部位,科学家借助相关数据分析描述火星表面的物质与状态,这些都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
思维具有间接性,这使人类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人类认识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成为可能,并能够揭示远古时期历史的秘密或者预见未来。比如,月亮和地球的运动规律,人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早在一千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却能在简陋的研究条件下,在长期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借助思维间接但非常准确地预测出月食发生的时间。
(2)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们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形成本质的、一般的规律和特征。例如,许多事物是以数量来表示其存在的形式的,如1只小猫、1颗糖、1个人、1场球赛等,虽然这些事物的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数量特征“1”,这属于对事物量的属性方面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