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引进了苏联的学制,高中实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职业类高中分工很细,有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三种学校类型,其中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对照产业部门设置,招生纳入国家计划,毕业生统一分配,大多归行业管理,职业中学招生纳入地方政府教育招生计划,专业由地方政府负责设置,毕业生不包分配,因此,三种类型中只有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发展较好,职业中学却步履维艰。这就导致了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使其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同时也埋下了“高中毕业生出路”的问题。与此同时,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教育结构一般依据产业结构来设计,很少有人关注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所以综合高中制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人提及。“**”期间,普通高中毕业生出路狭窄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我国提出并实施了开门办学的理念,在普通高中引入一些与生产劳动技术相关的知识与课程,一些普通高中甚至还设置专业,如农村地区中学的农机专业、种养专业、养殖专业等。所有学生修习共同的基础课程,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校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有关专业,学习专业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既具备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素养,又有一技之长以应对未来的人生。这些知识或课程虽然简单、粗糙,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普职融通的思想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愿景。这些做法和愿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综合高中在我国大陆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