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等教育综合化之路,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互融通、渗透,解决好分流定向教育与学生多元发展之间、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推动世界各国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因。
中学生何时分流?如何分流?有哪些办学模式与教育模式可供选择及相应的课程设置取向如何等问题,不仅与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设计有关,而且更与个人发展、社会需要及时代要求密切相关。
综合高中似乎能够较理想地解决高中教育阶段的既有矛盾。综合高中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分流教育模式的首选,在于其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适应高中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需要为目的。
综合高中最早产生于美国,美国外交家、教育家科南特被称为“中等教育综合化之父”。他认为美国综合高中应该是为“社区内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开设课程的中学”。综合高中的办学目标有以下三点。“第一,为所有的未来公民提供普通教育;第二,为那些想在学校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良好的选修课程;第三,为毕业后上学院或大学深造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在中等教育综合化改组过程中,同样选择了综合高中,试图通过创办综合高中增加工人阶级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以此来消除社会阶级差别,同时强调“全人”的培养目标:“综合中学应当如它们所声称的那样,就造就‘全人’视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这意味着它们不能狭隘地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发展,而应当给学生以一种更加全面的教育。”[2]这种基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培养“全人”需要的综合高中的发展定位是相对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但综合高中的模式选择与课程取向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分类视角,综合高中的模式选择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