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以“2+1”办学模式最多,其办学高峰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与20世纪90年代末的职业高中办普通高中热潮并行,成为我国综合高中的两大主体类型。
普通高中的就业预备教育模式初步纠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单纯升学教育的偏向,使一大批无力参与升学竞争的学生和学校解脱包袱,转向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12]分流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学习基础性、通用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为其毕业后到当地就业做好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延缓分流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自然过渡。但在办学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普通高中的职业类师资匮乏、实验实习条件简陋,生源素质偏低,加上学校所设置的专业有限,因此学校不可能为适应企业频繁更换专业的要求,常常面临教学与就业脱节,学生就业困难的窘境。
这种薄弱普通高中转型综合高中,大力发展职业预备教育,与当时的教育政策影响是分不开的。
1995年6月8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大力办好普通高中,首先要办好现有的学校,充分挖掘潜力,调整布局,扩大规模,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走出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尤其要大力加强薄弱高中的建设,从经费投入、师资配备、领导班子充实等方面给予更多扶持,使其尽快改变面貌,缩小校际差距”。
《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各地可以举办少量侧重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的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各地可依实际情况确定普通高中各种办学模式的布局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