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一、“五四”前后的《新青年》

字体:16+-

今天我们都知道《新青年》在“五四”时的主流地位,但其重要性的凸显,还直接得益于1919年的学生运动。鲁迅在1918年曾两次致函许寿裳,一则说“《新青年》以不能广行,书肆拟中止”;再则说《新青年》“销路闻大不佳”,颇叹“今之青年,皆比我辈更为顽固”。[4]陈独秀自己在1919年年初也承认,《新青年》发行已三年,尚不十分得意。他说:本刊三年来“所说的都是极平常的话,社会上却大惊小怪,八面非难。那旧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咶咶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他因此“对于吾国革新的希望,不禁抱了无限悲观”。[5]

可知学生运动之前,《新青年》虽已较有影响,但刊物的发行并不很理想,社会对其负面观感仍较强。即使在青年学生之中,影响也不如我们后来认知的那样正面,很多人不赞同该刊的言论,甚至参与到“八面非难”之中。且陈独秀所说的“八面非难”,或并非泛指,而是随后就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新旧之争”。[6]紧接着就是“五四”学生运动,一切随之大变。《新青年》借此两次东风(后者尤其强劲),大受欢迎。不过,“五四”后不久,陈独秀即因发传单而被捕,后来更南下上海避难,参与组织中国共产党。《新青年》的风格和内容,在此期间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转变,最后正式成为中共的刊物,却又未能办多久。

学界对于《新青年》后期的转向,一直有些争议。除一些人事因素外,主要是《新青年》何时正式成为中共的刊物。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不少人认为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8卷1号已是中共的宣传刊物,其理由除内容多介绍苏俄外,还因刊物的封面也有改变: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暗示中国与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接近。[7]想象力更丰富的,甚至认为是暗示了全球无产阶级的团结。前些年有人曾写了很有力的反驳文章,举出很多事例,表明8卷1号并非中共刊物。文章的论证大体可立,所说基本正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