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之所以久乱而不治,西潮冲击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其渊源,尚更在西潮东渐之前。龚自珍在道光年间,已指出中国本身思想文化重心由京师向山林的倾移。他在那时写的《尊隐》中,便注意到“古先册书,圣智心肝”及“人功菁英,百工魁杰”等,均已“不留京师”;于是那里的有识之士既贫且贱,而“豪杰益轻量京师,则山中之势重矣”。孔子早就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只要天下有道,士人就应出仕。而龚生此文竟名为《尊隐》,俨然影射彼时已是天下无道,故士人流向山林,致国失重心。
这样看来,中国之衰败,不待西潮冲击已经开始了。但近代更重要的思想权势转移,无疑是士人面临西潮的全方位**击,被迫做出反应,从而引出一系列文化、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的大变化。就思想文化而言,中西之间的文化竞争是中外矛盾的关键。西方在文化竞争方面是有备而来,中方则是在竞争过程中才逐步认识到时人所称的“学战”的重要,故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改变了思想方式,可以说是沿着“西学为用”的方向走上了“中学不能为体”的不归路。在失去文化立足点后,更因多层次的心态紧张步入激进化的轨道,造成思想界群龙无首、不知所趋的局面。
由于中国士人在文化竞争中的失败,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逐渐由中国知识人来起主要的作用。早在1891年,康有为已指出当时士人“稍知西学,则尊奉太过,而化为西人”。[10]到1895年,严复就认定所有中国学问既不能致中国于富强,也不能救中国于危亡,故通通可说是“无用”,皆应暂时“束之高阁”。[11]而且,正是严复译述的《天演论》,特别是他把进化论化约成的“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简单公式,最后说服了许多中国士人。有此理论,强力就成了最好的说服手段。既然中国屡被战败,则其文化必然低劣。中国人从以前不以成败论英雄到承认败即是劣,其价值观念已基本转到西方一边。西方在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方式一点上已基本成功,西方文化优越的观念在中国士人心目中已经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