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

三、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陈独秀

字体:16+-

胡适1935年对汤尔和说,由于文科学长的解职,“独秀因此离去北大”,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为

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英美派)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就更左倾了。此夜[3月26日]之会,虽然有尹默、夷初在后面捣鬼,然孑民先生最敬重先生[指汤],是夜先生之议论风生,不但决定了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此会之重要,也许不是这十六年的短历史所能论定。[56]

对此汤尔和当然不能同意,他反驳说,陈独秀本为“不羁之才,岂能安于教授生活”?即使没有这次的改聘,最后还是会脱离北大。1935年时的陈独秀当然已脱离教育界,但这说法恐怕有些后见之明的意味。陈本是从实际政治中回归文化、教育事业的,在他1920年春的言行里,还真看不出多少又要走向实际政治的意向。然而汤尔和挖苦胡适的话却不无道理,他说:会议不久即有“五四”学生运动,此后“接二连三之极大刺激,兄等自由主义之立场能否不生动摇,亦属疑问”。[57]

这话实有所指。北伐前胡适曾提倡“好人政府”,那时就几乎投入实际政治,这是汤尔和亲眼所见;后胡适也曾参加北洋的善后会议,北伐后又站出来公开批评新当权的国民党,几乎被国民党“法办”。那时汤尔和即曾说,他原以为胡适已经“论入老朽,非复当年”,现在才知道其实锋芒未减。[58]汤氏言外之意,胡适自己也常常“忍不住”要参政议政,遑论陈独秀这样的“不羁之才”。其实“自由主义”从未标榜不涉及实际政治,只是对政治有一些特定的看法。汤尔和或不过是沿用胡适的表述而照本宣科,但至少可知当年对自由主义的认知是相当宽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