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对近代湖南人著名的“排外”形象,也还值得稍作界定。王尔敏观察到:湘军的成就,坚定了湖南人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形成极端热忱的救世观念,为后日政治运动的动力源泉。”但他又提出:“因为自信心的增强,卫道的意识横亘胸臆;遂构成极深度的守旧的顽固势力,含有强烈的排外思想,而对所有的新事物新观念,无不深闭固拒,态度坚决,甲于各省。”[61]自信心与责任心何以会及怎样与趋新或保守发生逻辑联系,却未见说明。通常自信者既可守旧,也可趋新。张朋园就观察道:“湖南的保守派,其成就感与使命感绝不亚于维新派。”[62]
有意思的是,多数时人和后来的研究者都一面说因湖南人排外,故对西方事物所知甚少;同时又说湖南封闭,故当地士人对外事了解不足,所以排外特甚。这在逻辑上多少有些问题。历史当然不是逻辑地发展,士人的行为也并非总是理性的。但一般读书人的言行,总不能太出常轨。试想湖南人既然基本不知外事,何以要排外?而且排得那样厉害?同时还值得考究的是,湖南人究竟排的什么“外”?这个问题大概要以专文才能彻底解决,以下仅以与近代排外联系最密切的教案和涉教事件为例略作分析。
吕实强综合咸丰十年至同治十三年(1860—1874)十五年间“中国官绅反教有关大事”约五百余条,湖南仅占六条,分别在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元年(1862)(4条)、同治十三年(1874)。[63]据陈银崑的统计,1860—1874年间,全国共发生教案284起,而湖南仅有5起,居第13位;在1875—1884年间,全国共发生教案199起,而湖南仅有7起,与江苏并列第11位;在1885—1899年间,全国共发生教案328起,而湖南有15起,与其余四省并列第6位。总计从1860—1899年,中国共发生教案811起,而湖南仅有27起,居第11位。[64]可以看出,湖南教案的确呈增长趋势,但总体说来,在全国尚不能算特别排外者。尤其是1860—1884年间湖南教案数量并不算多,实看不出湘军兴起导致湖南人排外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