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我们八个人组成一个共读小组,我还是组长呢。每个小组人手一本同样的书,记得那是他专门在暑假期间就提前准备好了的一套书,至今还记得这套书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封面都是一种风格,每次阅读时,他要求我们都要将护封轻轻地取下来,轻轻地放在一边,读完以后,再把护封套回去,就像给小baby穿衣戴帽那样尽心。
毕竟才二年级,读起书来有人快、有人慢,快的读过两三遍,慢的只读完一遍,但是我们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书。组长会每天安排一次小小的组内聚会,我们要聊聊书里的一些内容,尤其是那些不懂的地方和好玩儿的情节,也会讨论书里有哪些人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等。我们读得比较浅显,书里隐含的很多信息一时还读不出来,有些书甚至读不懂,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囫囵吞枣的阅读过程,可见好书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出现,不然难免有暴殄天物之憾。
读过聊过之后,我们会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文字,有人负责图画,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抄写,我们涂涂抹抹,做出了很漂亮的手抄报,这就是他鼓励我们做的阅读小报。
这段时光并没有坚持太久,很快,他就发现了其中的缺陷。每次他都要参与到我们每个小组的讨论中来,要了解我们读得怎么样,到底读到了多少东西,会遇见什么障碍。之后不久,他就调整了策略,我们回到了全班共读同一本书的轨道上来。
记得我们全班共读的第一本书,叫《柳林风声》,是他大声读给我们听的。
还记得他当时读的是新蕾出版社出的那个版本,有时可以读完一个章节,有时读不了那么多就只读一半,陆陆续续读完差不多用了一个月时间。
那时我们中有很多同学刚刚接触文字书,平时都是读图画书,现在要读完一整本的文字书,压力确实不小。所以,他要求我们在家里和家长共读,有的用长春出版社杨静远先生的译本,有的用郭恩惠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