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生理问题咨询

儿童并非真多动,只是标准有不同——谈谈儿童多动症的判断问题

字体:16+-

多动症又叫多动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行为障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以多动为主的行为问题、注意障碍,还可能有好冲动、易激惹等表现。

人类在没有普及教育之前是没有必要从3岁开始就走进教室受如此多的清规戒律约束的,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玩,再由玩自然地过渡到劳动,再多动的孩子也不易被发现,而且即便是多动症也没关系,因为无须被限定,甚至越是多动大人越高兴——活泼可爱。说来也是笑话,笔者自己至今没拿到幼儿园的毕业证书,小时候玩够了才上的学,一上学就规规矩矩不玩了。近代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教育,儿童在解除了“童工”枷锁的同时又被戴上了另一类枷锁——静坐在教室里学习。于是,人们观察到了儿童多动的行为问题。1854年,Hoffmann用多动综合征为此命名。1947年,Strauss发现该病与脑损伤有关,于是将其命名为脑损伤综合征。1949年,Gesell发现该病损伤只是轻微的,于是将其改名为轻微脑损伤综合征。1966年,Clements指出该病是由脑功能轻微失调所致。1977年,国际上将其命名为儿童期多动综合征。1980年,美国将其命名为注意缺陷障碍,1987年改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990年,国际疾病分类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多动障碍。我国惯称为多动症。

多动症起病较早,但发现较晚。家长多以为自己的孩子活泼,上幼儿园之后有了其他孩子作参照,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活动要多。但由于幼儿园教育的非正规性、教学的游戏活动性和自由发展性,多动症儿童仍较少被注意到。绝大多数多动症儿童到学龄时才被老师注意到,因为从小学开始比较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儿童所受的约束要明显多于幼儿园,多动症儿童较难适应四十分钟的学习和那么多的规矩,多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目前,追踪研究表明,2/3的多动症儿童随着青春期发育其多动现象会逐渐消失,1/3的儿童会继续保持;而且,多动症一般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