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

第六节 结论与建议

字体:16+-

“一带一路”各国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来的特性,通常都是由各种学校教育体系、教育政策与实践,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影响教师素质和教学实践的问题和挑战也同样是多样化和相互关联的,但尽管如此,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方面,许多国家都面临共性的问题,一些政策和创新实践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得到传播和借鉴。

第一,大部分国家都曾经面临或正在面临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挑战。由于全民教育运动的推进,各国初等教育入学率在过去10年中显著提高,由此新增大量教师。2000年以来,不丹的小学教师人数增长了90%,尼泊尔增长了73%,印度尼西亚和基里巴斯增长了40%。同样,对于中等教育的需求增加也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大规模扩张,不丹的教师数量自2000年以来几乎翻了3倍,印度尼西亚、老挝和马来西亚在2000年至2009年的增长超过了40%。[52]许多国家的初等教育生师比在过去10年中也出现下降,但入学率的急剧增加对新教师的供给提出了更大的需求。尽管生师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数标杆,是优质教育的有利条件,但是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尚无确定的证据。在招聘足够的教师进入学校的同时,各国政府有必要探索政策选择,用成本效益较高的方式来提升教师质量,从而改善教学和学习。例如,在新加坡,政策要求将经费用于少量受过较好培训和工资较高的教师,相较于给大量不太合格和工资较低的教师,前者在教育体系中产生了更好的综合表现。此类政策也会让教学变得对最优秀的人才具有吸引力,带来一个更具竞争力的选拔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

提升教师经济和社会地位,以更具竞争性的过程选拔教师,这对于那些已经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的国家来说是值得借鉴的选择。此外,在中东欧地区,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中小学的生师比持续下降,小规模学校增多,而且教师队伍呈现出的女性化和老龄化特征也值得关注。南亚和西亚国家需要增加女教师数量以提高女童入学率不同,这个地区的国家更需要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男性和女性大学毕业生进入教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