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向人力资源强国

字体:16+-

为了满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对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我国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本次《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指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的过程。[33]因而,理解现代教育是解读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谓现代教育,就是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34]顾明远教授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八大基本特征[35]: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普及教育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普及教育的程度逐渐提高,现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已经跨过了大众化进入了普及化的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现代教育必须满足不同群体对教育的需求,既要保障质量又要注重公平。教育现代化要求逐步实现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第二,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终身教育最初的产生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这种变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人们谋生的需要,而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教育的全时空性是指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也没有年龄的限制,而是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特别是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因此,需要全时空的大教育观,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求教育为它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信息社会尤其如此。因此,现代教育只有打开大门,与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相联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教育自身也才能得到发展。第四,教育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更多地体现社会的要求,个性则较多地体现个体的要求。工业社会强调标准化、统一化,个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信息社会强调个性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也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这就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同时,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需要人才具有个性,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第五,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多样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代社会不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管理者,而且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条件,重视差异教育,培养特殊人才。公平而有差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第六,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和创新。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须不断革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信息社会要求学校成为信息的策源地。高等学校尤其要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第七,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国际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某一国家的某项教育改革往往会迅速传遍全世界。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表现在国际的人员交流、财力支援、信息交换(包括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和跨国的教育活动等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更好地吸收一切世界优秀文化,充实和丰富我国的教育。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与发展,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第八,教育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现代教育是建立在高度理性基础上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现代教育不是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于科学的决策,教育行为的理性加强了。决策的失误往往会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研究,重视教育政策的科学决策。教育的科学性还包含教育的法制性。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教育也是法制的教育,教育行为都要由国家的立法来规范。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来看,要想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努力实现教育的普及化、优质化、公平化、终身化、多样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