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综合素质

字体: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在实施新课程的地区(学校),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批判与反思精神得到鼓励;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方面,尤其是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学生缺少自主发展的选择和可能,拔尖创新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没有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就不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因此,基于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以及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全社会都应当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让不同天赋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

(一)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过程中,学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正在形成;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改革在显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在课程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书本知识,课程体系尚不够科学和完善,课程落实方案和管理制度有待细化和落实,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环境开放程度不够等。为保证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应该全方位地对影响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全面落实课程方案。

第一,普通高中教育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规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数,倡导普通高中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艺术素质、身心发展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