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研室的由来
一、“疑似”的苏联血统
如前所述,教研组织并不是按照国家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建立的,那么,它究竟起源于何处、发端于何时呢?迄今,虽然一些学者有过论述,但专门研究并不充分,也就没有十分确切、清楚的结论。在流行的种种说法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提到:一是教研室这种专门组织来自于苏联;二是教研室这种专门组织在新中国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
关于第一点,以下论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高等学校建立了教学研究室,作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基层组织;在中等学校和部分小学,按学科分别设置教学研究组,简称教研组,教研组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钻研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总结交流教学经验,帮助新教师提高业务能力等;在省、地、县三级教育系统设有教学研究室,主要负责本地区一部分教学管理,以及学科教学研究与指导等工作。”[1]“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成立教研室,”成为“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管理的机构,是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学工作方面的助手。”[2]
在其他一些涉及教研室起源的文献中,也有类似的描述。不过,进一步追问,苏联基础教育的教研组织是怎生模样?中国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学习苏联这一经验的?对于这些问题,很难找到清楚的说明。说来有趣,今天这样庞大而作用举足轻重的组织,却禁不住“家谱”的考据,颇有“身世迷茫”的味道。
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教育领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凯洛夫和他所主编的《教育学》,那么,能否从中找到教研室的踪迹呢?
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苏联1948年莫斯科出版的版本,翻译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全书二十一章,皆未提及“教研室”或者“教研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