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课程制度一直是中央集权制管理,即由国家制订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各地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课程实施教学。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小学课程先后经历了8次比较大的改革变化。由于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是由国家制定,所以无论改革与否,都面临如何落实到学校层面的实际问题。教研室所承担的,正是这个任务。
在课程相对稳定时期,教研室主要是将国家既定课程付诸实施,以中国国情而论,这个任务并不轻松。事实上,仅就人们熟悉的“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就十分艰难。众所周知,在广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音体美课程未予开设,或者课时大打折扣至今仍然十分普遍,以至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第一次打篮球,第一次踢足球,……理化生课程的实验,也是每每会被演化为黑板上的介绍,甚至干脆杳无踪迹。对此,教研室其实没有决定权,主要还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操作,根本则仍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准。前面关于教研员的资料中便可以看出,越是到了基层,到了农村,教研员配备就越是难以“整齐”。
每一次的课程或者教学改革,教研室则是推进的中坚力量。当然,负责全局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如前所述,行政部门的各种指令不可能自动进入到每所学校、每个课堂之中,无论是新增加的课程,还是调整过的课程,要教师们能够驾驭和胜任是需要支持的,这种支持的来源,就是教研室。比如,教科书曾经是全国高度统一的,本次课程改革以来,结束了这种历史,实施教科书的出版使用向审定制过渡。采用何种教科书的决定权在省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于是相应级别的教研室也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协助教师熟悉、掌握教科书的任务。比如2003年开始的高中新课程,较之从前变化极大,每门课程都由数目不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组成,推行难度很大,于是各地省、市、区教研室负责高中的教研员们,围绕这项工作倾注了几乎所有力量。每个寒暑假,都会组织教师们进行培训,以便能够承担教学任务。说来有趣,本次课改初期被认为是“绊脚石”的教研室,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倚重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