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流传一时的“取消教研室”说法,随着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实力渐渐归于沉寂。代之而起的是坊间另一种令人颇为振奋的声音:据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意成立与教研室对接、专门主管教学的部门,而且行政级别不低……可以想见许多“教研人”的喜悦与欣慰——终于有望结束所谓“没有娘家”的尴尬,能够在最高权力部门成立一个对口的上级单位,实在是对教研室青眼有加。
得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无疑是大大的好事。不过仔细掂量“成立国家级主管部门”的说法,作为旁观者却不由疑虑丛生,逐渐喜忧参半。重视的方式和途径多多,成立“主管部门”不仅未必是最佳选择,而且有可能事与愿违。
疑虑之一:真的需要吗?
从最初的产生,教研室主要便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向完成的,后来的发展壮大,主要的推手也不是“自上而下”,这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几十年来,在“没有娘家”的状况下,三级教研组织生命力旺盛,在基础教育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威信,形成了制度与规范。这样的事实,实际上已经提示我们:在缺少最高行政部门的对口领导单位条件下,各级教研室不仅可以运行、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学校和教师们的支持与依赖中将各种教研活动演绎得风生水起。
疑虑之二:确实合适吗?
行政部门是权力单位,主要职能是管理。教育部是在国家层面上管理基础教育,主要责任是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把握——当然包括教学。教研室则是业务部门,主要职能是负责具体的教学活动。
根据前面关于教研室各种职能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工作的内容、任务都是来自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需求。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使得教研员们能够及时了解本地区教学的实际状况,灵活、有效和便利,所谓“船小好掉头”。一旦教育部有了专门司局,势必要直接对于各个省(直辖市)下达各种有关指令,于是省(直辖市)又会对于县(区)级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依次“下旨”,于是,本来以服务学校教学为使命的教研室,工作方向势必逆转,变成向上负责。即使来自实践的需求,“上达天听”反映到教育部,再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形成对策返回来,很可能已经是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