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考试的命运与教研组织的命运呈现正相关、高相关。什么时候考试遭遇困厄,教研室的处境便陷入危机,比如,“**”废除考试,教研组则不复存在或名存实亡。什么时候考试名正言顺健康发展,教研组织也就欣欣向荣,比如,高考和中小学正常考试制度的恢复,带来教研室的大发展。在教育领域,除了国家和地方考试中心,就算是三级教研系统与考试关系最为密切,也最直接受到考试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不过,考试中心是专门为各种考试而设立的,没有人质疑其工作人员对于考试的关心,大可以理直气壮地为考试而忙碌。教研系统则不然,一方面,存在本身并非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教学;另一方面,其全部工作又时时、日日、月月、年年与各种考试难解难分。前面谈到,一直以来对于教研系统的批评不绝于耳,许多就是与考试有关的,如追求考试成绩、增加学生负担等,激烈时甚至直指教研系统是扭曲学生发展的“帮凶”或“凶手”。面对年年、处处发生的围绕着考试的悲剧,这种道义上的谴责让无数教研人员心情沉重。然而,沉重之余还是会困惑,究竟应该怎么办?与考试的“捆绑”关系,几乎成了教研系统的“原罪”,如果不能摆脱这种“原罪”,教研系统仍将动辄得咎、进退失据、宽严皆错。
人们质疑高考,质疑中考,质疑“小升初”考试,殚精竭虑地尝试了各种形式的改革。且不说迄今成功者甚少,这些尝试也是改革而不是取消考试。其实,于今之际,也许应该换个思路了,是不是可以为考试平反?就此,有两项任务必须完成。
第一,赦免“原罪”,还考试以本来面目。人们对于考试的批评和反感,最直接和现实的原因,在于中小学生的负担。对此,近年来经过各种学术界的讨论,经过实践的反复,可以说整个社会的看法逐渐趋于理性。考试无非是教学评价的一种具体方法,虽然不是唯一的,却是主要的,没有考试的教学是什么样的,经历过“**”的人都有亲身体会,前面也已经讨论了许多。回溯得稍微远一点,从孙中山支持废科举到力主建立考试院,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底制度”“举行考试的时候,将门都关上,认真得很,关节通不来,人情讲不来,看看何等郑重”“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1]也就是说,废除科举制度不意味否定考试,考试制度是好的,只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不好。他主张剔除封建主义的考试内容,用民主共和的精神和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考试的内容。在今日西方发达国家,英国的14岁考试、A—level考试,法国的会考,美国的SAT和ACT考试,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是其制度文明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