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促进学习的发展:互联网环境中教与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课程多样化

字体:16+-

教育发展和变化会反映在学校、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中,但根本变化最终会在课程中表现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高中阶段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这些要求都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提高全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而向课程提出的要求,也是课程发展方向的指引。其中在高中阶段提出创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开设规定课程,这些都指向课程的多样化。

教育存在的多样化必然引起教育形态的多样化, 而多样化的教育又必然导致课程的多样化。根据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泰勒目标模式提出的设想, 课程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包括课程目标的多样化、内容的多样化、实施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等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的多样化

(1)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业基础、学习需求和愿望以及个性、特长、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活动中,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提出有区别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2)我国地域广大,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各种教育资源拥有程度, 特别是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已经普及高中教育, 而在有些地方只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 应该在具体的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