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主要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新课改实施以来,校本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内容的不断丰富,体现了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校本课程的类型
目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可以分为两类。
1.国家课程校本化、个性化
即根据办学理念,通过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如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根据当年国家发展、区域发展和学生兴趣等的需要,安排制作宣传毒品危害的网站、制作“家乡美”电子小报和用试算表编制公式了解本地GDP的变化情况等。
2.学校自行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学校可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已有的课程资源,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如学校针对学生心理发展开设心理健康及指引课,根据学生兴趣开设语言艺术训练课,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移动APP开发课程等。任何一门全新的校本课程在研发时都应服务于学校办学的总目标,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立足学校办学理念,整体设计和实施课程,从而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
在研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要研发者,关注教师的特长是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教师可以在依托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发本学科的学科课程。学科教师积极研发本学科的课程,既可满足学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诉求,又可促进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团队、教研组、备课组研发学科课程并商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校本教研得以开展,学科教师获得集体成长,更有利于该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