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完备的制度≠教育的改变

字体:16+-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制度。可是,一套完备的制度就必然能彻底改变教育的面貌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曾参与特长生加分考试评审工作。考生里,一个来自山西的孩子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有教授问了他一个有关强拆的案例,让他谈谈看法。结果男孩讲道:之所以闹这么大,就说明政府还不够强硬,太软弱。当时,王人博忍不住开导他:“孩子啊,你不能这样看,咱们都是普通人,但政府是个强者……”没等他说完,男孩子抢话道:“老师,能允许我用另一套话来说吗?”

“我觉得特别悲哀,年轻人完全没有原则,老师认同哪一套就讲哪一套,只要能加上那20分。”大致算来,让王人博感到“悲哀”的这位学生,应该是比较完整地接受了十年课改的那一批学生。

为什么在这些学生身上,我们看不到教育改革梦寐以求的独立个性、自由思想?过去十年,有关课改的各项制度(如选修课制、学分制、综合评价制)不断建立,我们以为,通过制度带动教学方式、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就能培养出一代新型人才。

十年里,小组合作、多元评价渐渐蔚然成风,选修课让学生有了选择的权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学生的表达、合作能力更加提升。但是,为什么离理想的教育还是有差距?关键是教育的精神内核,并没有随着制度的改变而改变。教育的精神内核从何而来?从局长、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而来。

也许有人会说,自主合作探究不是教育理念吗?但事实上,它们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教学的原则或程序。就逻辑关系而言,教育教学技术(如导学案、小组学习)是根据原则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原理或理念提出的。事实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有更上位的教育理念,而理念的核心,则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马克斯·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