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面对教育的潮流,跟从?扬弃?

字体:16+-

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认为,潮流不都是趋向光明和进步的。我很赞成。

近年来,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大受学校和社会的欢迎,以为这是发现、培养拔尖学生的途径之一,学校也常常以学生获得了多少奖牌为荣。

就在这股风潮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位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家长逼着做了上万道数学题。获得数学奥林匹克奖后,他发誓:从此再也不碰数学了!

想想看,数学奥林匹克奖本为提倡青少年爱数学、学数学,可身不由己被卷进这股风潮的学生,竟“发誓从此再也不碰数学了”。这样的潮流,是好还是坏?

只是,有多少学校、有多少教师,能抵挡得住潮流的**呢?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对一个口号,不假思索地跟从;对一个理念,不加扬弃地肯定。

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于是不加区分地让所有孩子对所有内容都“自主”学习。只是有没有人想过,这种做法背后的建构主义理论,也许是指整个人类,而不是单个儿童在建构知识呢?

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于是出台种种可见的标准:书包的重量、作业时间的长短,以此作为减轻负担的措施。只是有没有人想过,负担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数字呢?如果一个儿童对某一学科感兴趣,连续学上几小时也不觉得累,那是负担重还是负担轻呢?

提倡“愉快教育”,于是课堂上忙于热闹的讨论、活动的开展,似乎学生学得开心,教师也教得开心。只是有没有人想过,课堂过分追求激动人心的东西,会使儿童过度兴奋,反而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呢?教育学意义上的“愉快”,是否应该是学生通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克服困难后感到的愉快呢?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相信某种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种眼光,有一种高度,将整个教育世界融入自己的胸怀,而不是蜷缩在教育世界某个狭小的角落里,对他人的口号和理念进行神祇般的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