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脑筋的学校“留不住”学生
在我国教育史上,有一所中学占据着特别的地位:天津市南开中学。在办学史上,南开中学培养出了共和国的两位总理。
很多参观过南开校园的人,都会感受到南开中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学生大都沉稳而内敛,校园里,他们或拿一本书在走廊里静静地阅读,或是在篮球场上奋力地拼抢。住过新中国两位总理的宿舍,青砖、绿檐、红窗,静谧得仿佛一瞬间穿越了百年时光。
有人评价:南开中学办学的成功,绝非偶然。因为学校的鲜明特色,已经为学生个性打下了一生的底色。学校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既是学校育人的宗旨,又是学校特色的宣言。这八个字,清晰而又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代学生,从而具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和价值。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个东西,
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
……
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
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
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
同样是长大,那会多么不一样!”
惠特曼讲的是儿童的千姿百态,来源于成长中遇见的精神资源的千姿百态。其实,学校不也正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相遇的精神资源吗?任何孩子长大后,都会或多或少留下学校的精神烙印。
但如今,走进很多学校,它们的校训总是让人心生感慨:校长和老师们的词汇以及想象力,实在是太过贫乏。说来说去,就那么几个词。记得已故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曾说过,宁愿被人说成是“司机”而不是“人”,因为,前者虽不准确,但还努力在抓特点,后者则几乎是不动脑筋。